社戏读后感600字
暮色里,月光透过竹叶,如醉,轻盈铺衬安静的疏影于湖面上,泛着星光般的点点晶莹。几位孩童泛着蓬船,听草台唱那咿咿呀呀的小曲。江南水乡,夜深星疏,溟溟蒙蒙,静谧美好。那个如诗如画之地唤平桥村,是鲁迅先生笔下《社戏》的场景。
鲁迅,早已家喻户晓的名字。那位经历了人生舛错,身世浮沉却始终为人民守着一份善良的人;即使身处逆流之中,也要拼搏的人。他勇敢,无畏,看起来无坚不摧。但在寂寥无声的黑夜,也总会感到一丝疲惫。温柔的记忆便一点点拼凑,轻柔的拂去人心中的烦闷与疲倦。
我不相信鲁迅笔下的人物会没有自己的影子,自己的心愿,鲁迅塑造了他,相信,也成全了自己。
写到夏夜行船,鲁迅先生也定怀着急切的心情吧;笔落归航偷豆,先生嘴角也定噙着几分笑意吧。那是迅哥儿心中的美好,更是鲁迅先生心中的依恋,心里的故乡!
迅哥儿不是鲁迅,但一定是鲁迅的写照。记得开头说“倒数上去二十年”。那时的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,灰蒙蒙的天空被云翳蒙盖,广袤的土地上不知流淌过多少亲人的鲜血,每个人的眼里皆是一片死气沉沉,看不到一丝光亮。北京?也无什么区别。
迅哥儿去看戏,却看透了社会风气。此番此景,他想起了平桥村,想起了那些虽不会读“秩秩斯干”却天真纯朴的伙伴,想起了那夜并不美味的豆子。他看厌了,看倦了如今的人心,他的心儿早已回去,回到那方蓝天白云下的水乡。
鲁迅不也如此?
我们,大抵都如此,谁的心儿不安于一处?夜深人静的时候,守着一份美好;孤独惘然之时,懂得一份初心。
流浪求学的人,无论身在何间,心总在故乡。所以,即使前路再艰难,路途再遥远,他们都不孤独。
“咿——呀!”
平桥村的社戏又开始了,少年还是少年。渺远的黑夜上没有如沸的繁星,取而代之的是不喧闹的稀疏星儿。少年轻摇橹,摇皱了这一汪清水。
他道,此心安处是吾乡。
社戏之美——读《社戏》有感
社戏之美令鲁迅流连,但美却又并不只属于社戏,我爱社戏,更多的却是爱平桥村的景,爱往返戏台时沿途的景之美。
平桥村是鲁迅的故乡,是一个离海边不远,极偏僻的,临河的小村庄,这里虽贫穷,但我却乐于在这纯朴,清新的村景下玩耍,尤其是钓虾,伏在河沿上钓着虾,感受着农景的美,这多享受!
不过,农村的风景虽让人很愉悦,但是要说在我心目中,最美的景便是去看社戏往返的景。
我们乘船出发,船穿梭在碧绿的豆麦田地中,夹着潺潺的船头击水的悦耳声,我的心被沉醉在了其中,便不顾旁的,只是赏景。闻到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散发出的清香,夹杂在那水气中扑面吹来,多么沁人心脾!水气中朦胧着月色,又衬着淡黑的起伏的连山,我沉浸在了这美景中,又隐约听到宛转,悠扬的笛声,便让这声音伴我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。接着我还望着了松柏林,带着许些神秘,才看到了红红绿绿的戏台。
戏并不好看,只是原路返回,但这景却又有着另一番美。
月光显得格外皎洁,回望戏台,却又如初来未到一般,又飘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,满被红霞罩着了。即使戏不好看,这景也可观。我们的航船像条美丽的大白鱼在浪花里蹿,但过了会船行却慢了,大家饿了,于是又偷豆煮吃,我只是剥豆,在如此美景中剥豆,多么惬意!豆熟了,我们都吃豆,船轻轻浮在水面上,任凭它去漂,坐在飘荡的小船中吃豆,多么美!多么自由!
难怪我会回味这“好豆”“好戏”,透过这豆,我能看见我们童年的影子,能看见仙境般的风景;回味社戏,我能想到豆麦和水草发散出的清香,能在一次陶醉在这起伏的连山,月色朦胧的美景之中,那是多美!
真是社戏之美,景最美!
社戏码头作文450字
沿着弯弯的河岸,我们来到了古色古香的社戏码头。
从前面看,戏台就是一座高高的楼阁,白的墙、黑的瓦、两边高高翘起的飞檐,看起来古色古香。中间是高大的戏台,八根暗红色的圆木柱子从楼下一直立上来,更显得戏台气势不凡。戏台两边悬挂着一副足有三四米高的对联,右边的上联以“社戏”起头,左边的下联以“码头”做呼应。再两边是有着雕花窗子的厢房,是唱戏时人们化妆和换戏服的地方。
转过一扇雕花木门,向上走一小段台阶,就来到了戏台上。原来这出口就在戏台上的一排黑色的木柜子后,从台下根本发现不了,真巧妙!我漫步在台上,这是一座简单的戏台,没有多余的装饰,顶上也没有剧院那么多先进的灯光设备。在它的身上已经上演过无数的故事:有英姿飒爽的《穆桂英挂帅》,有人们耳熟能详的《刘海砍樵》,有关于才子佳人的《西厢记》……
凝望着戏台,我仿佛看到了人们来看戏的热闹场景:夜幕降临了,戏台上五彩的灯全开了,戏台下人头攒动,有的人坐着自带的椅子一边磕着瓜子一遍看戏;有的人坐在湖边的石椅上跟着台上的人一起唱;还有的人坐在乌篷船上津津有味地看着戏……